莎翁不觉江淮远隔空犹唱黄梅韵莎士比亚研究在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在其戏剧生涯中,他共写了39部剧作,5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使其位列世界文学大师之列。40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在其戏剧生涯中,他共写了39部剧作,5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使其位列世界文学大师之列。400多年来,他的剧作光彩夺人,一直成为各国文学评论家、剧作家,甚至戏剧导演、戏剧演员研究的对象。由此,在国际学术领域产生了一门单独的学科——“莎学”(Shakespeareana),素有“国际学术奥林匹克”之称。

倘若从1856年上海墨海书院刻印英国传教士慕维廉(Muibead, William)翻译的由英国人托马士·米尔纳所著《大英国志》算起,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传入我国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只不过当时慕维廉把Shakespeare 译成了“舌克斯毕”,而并非今日通称的“莎士比亚”。倘若从190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林舒和魏易用文言文翻译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算起,我国研究莎士比亚则亦有整整115年了。

我国的莎士比亚研究起步虽晚,成果颇丰,令世人不可小视。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的一百多年可谓是他创作的戏剧不断被翻译、研究、评论和演出的一百多年。中国的学者、莎士比亚的爱好者一直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各种方式对这一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大师、卓越诗人进行着不同的诠释。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里程碑上镌刻着林舒、严复、梁启超、鲁迅、茅盾、徐志摩、袁昌英、梁实秋、孙大雨、林同济、陈嘉、卞之琳、戈宝权、曹禺、曹未风、朱生豪、黄佐临、张君川、方平、索天章、王佐良、李赋宁、杨周翰、孙家琇、张泗洋、裘克安、陆谷孙等一长串莎学翻译家、艺术家和批评家的名字。如今更有一大批中青年莎学明星在中国大地冉冉升起,熠熠生辉。记得1986年时任国际莎士比亚协会主席的菲立浦·布洛克班在我国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说过“莎士比亚的春天在中国”[1]Ⅴ这样一句话,他的赞誉便是对我国莎学研究的真实写照。

我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传统重镇是北京、上海和武汉,重庆、四川、吉林和河北等作为后起之秀也颇为引人注目。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安徽同样在莎士比亚的演出、教学科研、出版和交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86年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演出的25出莎剧中就有用黄梅戏演出的《无事生非》,它融入了安徽风情,又体现了黄梅雅韵,引起了强烈反响。据统计,从1993年到2000年的8年间中国刊登莎士比亚研究论文的报刊共计289种,发表了589篇莎学论文,其中,全国排在前20名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核心期刊中安徽占了两席(分别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有甚者,在此8年间发表莎学论文6篇(含)以上的核心作者全国前20名中来自安徽的竟有4位,他们分别是华泉坤、洪增流、王木春和王维昌[2],居全国之首。这些都足以说明人杰地灵的安徽对莎翁有着深厚的感情,安徽的专家学者、戏剧工作者对莎士比亚在安徽的传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始于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从莎剧改编演出、教学与研究、出版、交流四个方面论述莎士比亚在安徽的接受与流变。

一、莎士比亚戏剧的演出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安徽的主要戏曲剧种。它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雅俗共赏、怡情悦性,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黄梅戏是一个艺术宝藏,它已发展成为在中国流行区域最广、观众年龄及文化层次涵盖面最大、对其他艺术门类兼容性最强的戏曲类型[3]。

安徽改编演出莎剧最成功的典范是以黄梅戏的形式演绎莎士比亚喜剧《无事生非》。该剧在用黄梅戏嫁接莎剧、进行戏曲艺术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富有时代性的探索[4]。1986年4月20日,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期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上海瑞金剧场首演黄梅戏《无事生非》。该剧是黄梅戏移植的第一个莎剧,特邀了文学顾问张君川教授。主要演员有王少舫、马兰、黄新德、吴琼等。他们的表演充分显示了黄梅戏的独特艺术感染魅力,无论是在表演方面,还是在彰显莎剧表现的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精神方面都赢得了莎学专家和观众的赞誉,为中国戏曲如何与经典莎剧融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土生土长的黄梅戏如何改编莎剧,拓展其表现领域提供了理论思考的空间[]16。

黄梅戏《无事生非》的改编演出有以下特点:

首先,环境转换新奇。一个国家(地区)对外国文学做出的反应,告诉我们更多的是这个国家(地区)本身,而不是外国的文学。为了力求以黄梅戏的艺术优势充分体现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精神,黄梅戏《无事生非》剧本将故事发生时间改为在中国古代,将角色名字改为谐原作者之音的中国人名,如将Beatrice改为李碧翠,将Benedick改为白力荻;并将地点改在富有少数民族风情的中国边关地区,以使原剧中人物性格得以合理地存在和自由地展现,以力求达到既忠实于莎士比亚精神又具有中国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时,这种对环境做新奇的转换也是从中国读者和观众立场出发,试图表现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观[6]。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626/1456.html



上一篇:从怀柔到高压安徽五四运动与地方政府应对
下一篇:黄梅戏表演中的情感表现手法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