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学遇上思政课 人和植物一样,都需要奋力生(2)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生学习到科学的农业知识,也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长期以来,土壤缺素、肥力低下是阻碍粮食产量的重大农业问题,但过多施用化肥也会造成环境

  “学生学习到科学的农业知识,也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长期以来,土壤缺素、肥力低下是阻碍粮食产量的重大农业问题,但过多施用化肥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如何帮助农民科学施肥,“这正是学生们读书学习的意义”。黄巧云常常会带学生们去野外、田间、乡村实习考察,通过网络分享、拍摄短片的方式,他们也在向更多的人分享着土壤健康的理念。

  从种子的萌发到破土而出,再到茁壮成长,最后凋谢死亡,每一株植物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提到农业自然离不开生命。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曲良焕也会讲“生命”,她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在她看来这是一种成长教育。“面对出生和死亡,学生们仿佛变成了一个个哲学家,他们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小到珍惜每一粒粮食,大到明白生命的意义,这都让我非常欣喜。”曲良焕说。

  在姚家玲看来,农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大多数毕业生会选择去科研机构、农业科技公司还有全国各地的基层岗位,他们对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农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知农”,进而才能“爱农”。

  以辩论的方式讨论农田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改进措施,鼓励学生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将土壤碳循环与有机肥替代化肥、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政策方针,以及“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任务相结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将重金属的土壤生物化学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结合,强调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辗转反复不能寐、月半抬头望,虽十年饮冰、至今热血仍滚烫……谁道那挫折无情、实验无常,试看江水东流、淘不尽真理荣光,愿勤读力耕、且看来日方长。”一次课上,姚家玲讲到袁隆平院士的科研故事,学生们便写了一首词表达新一代学子学农的决心和梦想。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人对于农学类专业的印象是工作条件艰苦,时培博就听到过很多不被理解的声音。“身边很多的长辈觉得读书就是为了不务农,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农学,但其实新时代的农学和传统认知中的非常不一样了。”时培博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对植物进行基因测序分析,从而抵抗病菌、提高植物产量。未来,他选择了继续深造,他说:“科学问题无大小,我们在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我们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社会有帮助”。

  了解国情要从民情、农情出发

  “我看到的农业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了,反而是可以融入很多科学技术,从而提高产量和劳动效率的行业。”生物信息专业大四学生时培博惊叹于现代农业技术,也被一代代扎根在田间地头的科研工作者打动着,他更加愿意加入课后的劳动实践中,这是让时培博觉得最特别的一点。

  农学专业课程思政要引导学生“知农”“爱农”

  “国必依山川,无论是什么专业、无论国家发展到什么阶段,我们的文明都是由‘耕读'演进而来,要了解国情,就要从民情、农情出发”。学校党委书记高翅同时也是《耕读中国》的课题组成员,在他看来这门课程的立足点在于中国,要鼓励学生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勇担重任。一次课堂上,为了和同学们分享现代农业模式,高翅邀请了一家农业公司工程师带领大家“云”领略大棚番茄的世界。

  在讲授《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生态底色》专题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从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状况入手,启发同学们思考不同时期乡村的异同点及原因;在讲授《科技生态化》专题时,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运用智慧农业案例,指出科技应用于农业从异化到融合的可行路径;在讲授《生态文明:生态兴则文明兴》专题时,也有老师结合楼兰古城消失原因的多种解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早在2018年,植物学课堂就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和其他综合类大学不同,华中农业大学一直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特色,植物学则是学校理科、农科、环境科学类等专业的必修课,如何把这门涉及全校大部分学生的基础课程讲好至关重要。在植物学的课堂上,可以听到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强农兴农”理念,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美育为核心的“美丽中国”理念,以专业伦理、勤奋拼搏为核心的科学精神……“这堂课从小的方面看涉及学生人生价值引导,从大的方面看涉及国家关于三农及生态的政策理论。”姚家玲说。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zonghexinwen/2022/0512/1561.html



上一篇:物流保通保畅|安徽:防疫生产两不误全力保障物流
下一篇:北京顺义有家分享收获农场,掌门人是两位人大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