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分区探讨(2)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淮河干流安徽段位于淮河中游,于豫皖交界洪河口入境,自西向东流经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五市19县(市、区),于洪山头附近进入江苏省。省

淮河干流安徽段位于淮河中游,于豫皖交界洪河口入境,自西向东流经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五市19县(市、区),于洪山头附近进入江苏省。省境淮河干流河道全长418km,淮河干流来水量较丰沛,王家坝站、吴家渡站(蚌埠)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分别为101.8亿m3、304.9亿m3。

3.水源调蓄区

主要包括天然淡水湖泊、蓄滞洪区以及大中型水库。

(1)天然淡水湖泊

省境沿淮、沿江地区湖泊众多,其中常年水面面积在10km2以上的天然淡水湖泊有42个,这些湖泊上承流域来水,下与江河沟通,水源补给条件好,调蓄能力强,为周边区域城乡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2)蓄滞洪区

全省利用湖泊洼地建有蓄滞(行)洪区24处。蓄滞(行)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淮河或长江干支流蓄洪的任务,在历次洪水中为削减干流洪峰、扩大泄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华阳河等部分蓄滞洪区增加蓄水,挖潜利用洪水资源,可使过境或当地的洪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图2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管控区图

(3)大中型水库

根据安徽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全省现有大中型水库129座(含临淮岗),总库容294.33亿m3,兴利库容82.32亿m3。其中大型水库16座,中型113座。水库工程在承担防洪任务的同时,调蓄利用坝址上游来水,保障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及水力发电用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重点管控区

将省内水资源相对紧缺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压力较大,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划定为水资源重点管控区。针对管控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划分为生态用水补给区及地下水开采重点管控区。

(1)生态用水补给区

由于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之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高耗水产业集中,水污染状况较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河道外用水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支流生态满足程度较低。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状况总体较好,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可基本达到目标要求。

图3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图

根据生态用水满足程度评价结果,将最小生态流量和基本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较低的河流、生态水位满足程度较低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湖泊划入生态用水补给区。省内河流生态补给区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共涉及淮河主要一级支流3条,分别为沙颍河、涡河和池河。全省生态用水补给区涉及5个市级行政区,18个县(市、区)。

(2)地下水限采区

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皖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市县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产生较大范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甚至还引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

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的通知》(皖政办秘〔2015〕179号),安徽省水利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的通知》(皖水资源〔2015〕91号)要求,结合超采区范围及限采区划定结果,将已公布的限采区作为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管控区,共划定17个限采区。全省地下水限采区涉及淮河以北5个市级行政区,21个县(市、区)。

(3)一般管控区

将全省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区、重点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划定为水资源利用一般管控区,见图2、图3。

四、结语

基于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开发潜力、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等因素,将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划分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区、水资源重点管控区以及水资源一般管控区,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有针对性地提出水资源利用管控措施建议,旨在为全省水资源管理以及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一、引言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国土总面积14.01万km2。地跨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流域,流域面积分别为6.69万 km2、6.68 万 km2和 0.64 万 km2。全省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mm。受季风和地形影响,地区间降水量差异明显,由南向北递减,同时呈年内集中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716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71m3,其中,淮河、长江、新安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659m3、1637m3和6120m3。二、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总体上看,安徽省境内长江和新安江流域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还较低,尚有一定的开发潜力。从水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角度看,沿淮淮北地区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偏高,城市附近中深层地下水超采,阜阳、淮北等城市附近已形成大面积地下漏斗,中等以上干旱年份,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淮河以北及江淮分水岭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供水安全与生态安全问题也将日益显现。1.沿淮淮北地区该区是国家重要粮仓和煤炭能源基地,是中原经济区先行区,也是省内人口最密集、耕地率最高的地区,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干支流污染、中深层地下水超采等问题更加凸显,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2.江淮丘陵地区该区为合肥经济圈核心区域,肩负引领全省发展的重大使命。该地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多数区域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带,河道源短流急,地下水匮乏,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皖西大别山水库群优质水源地保护、巢湖水污染防治和淠史杭灌区、驷马山灌区节水改造以及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等是影响该区域发展的重大水资源问题。3.沿江地区该区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体区域,也是全省城镇化水平最高和过境水量最丰富的地区。随着沿江产业集群发展,供水保障要求高,水污染压力增大,加快集中供水设施建设、加强长江干流水质保护和水网圩区水环境治理等任务艰巨。4.皖南地区该区为皖南国际旅游城市示范区核心区域,区域水资源条件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良好。该区域地处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等重要水系源头,是下游地区的水源地和维持下游河道生态基流的补给源。在协调区域发展的同时,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管控分区1.利用与保护重点区皖西、皖南山区和沿江、沿淮等地区水资源相对丰沛,水质较好,开发利用潜力较大,通过供水工程建设,增加调蓄利用水量,可满足区内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水工程和水系沟通工程建设,可向区外补充水源,缓解缺水地区当地水资源不足、生态用水亏缺等问题。加强对这些区域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适度开发,有利于水资源与国土空间布局之间的均衡,有利于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区域按功能划分主要包括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和水源调蓄区,见图1。1.水源涵养区主要包括皖西大别山区的梅山、响洪甸、白莲崖、磨子潭、佛子岭、龙河口和花凉亭等水库库区及上游山区,皖南的黄山—九华山区,率水上游中低山区,登源河和水阳江上游山区等水源涵养重要区域。该区域是长江、淮河和新安江流域诸多中小型河流的发源地及水库水源涵养区,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域。皖西大别山区水源涵养区涉及六安、安庆两市10个县区,主要水系包括淠河、史河、杭埠河、皖河等,其中淠河、史河属淮河流域,杭埠河、皖河属长江流域。皖南山区涉及宣城、黄山、池州三市16个县区,主要水系包括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上游,新安江及其支流率水、横江、练江和登源河等。2.水源补给区主要为长江干流和淮河干流。长江干流安徽段位于长江下游,于鄂皖交界段窑入境,自西南向东北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五市22县(市、区),于乌江附近进入江苏省。省境长江干流河道全长416km,来水量丰富,大通站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达到9055亿m3。图1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重点区图淮河干流安徽段位于淮河中游,于豫皖交界洪河口入境,自西向东流经阜阳、六安、淮南、蚌埠、滁州五市19县(市、区),于洪山头附近进入江苏省。省境淮河干流河道全长418km,淮河干流来水量较丰沛,王家坝站、吴家渡站(蚌埠)站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分别为101.8亿m3、304.9亿m3。3.水源调蓄区主要包括天然淡水湖泊、蓄滞洪区以及大中型水库。(1)天然淡水湖泊省境沿淮、沿江地区湖泊众多,其中常年水面面积在10km2以上的天然淡水湖泊有42个,这些湖泊上承流域来水,下与江河沟通,水源补给条件好,调蓄能力强,为周边区域城乡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保障。(2)蓄滞洪区全省利用湖泊洼地建有蓄滞(行)洪区24处。蓄滞(行)洪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淮河或长江干支流蓄洪的任务,在历次洪水中为削减干流洪峰、扩大泄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华阳河等部分蓄滞洪区增加蓄水,挖潜利用洪水资源,可使过境或当地的洪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图2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管控区图(3)大中型水库根据安徽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全省现有大中型水库129座(含临淮岗),总库容294.33亿m3,兴利库容82.32亿m3。其中大型水库16座,中型113座。水库工程在承担防洪任务的同时,调蓄利用坝址上游来水,保障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及水力发电用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重点管控区将省内水资源相对紧缺且开发利用程度较高,水环境、水生态保护压力较大,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划定为水资源重点管控区。针对管控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划分为生态用水补给区及地下水开采重点管控区。(1)生态用水补给区由于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淮河流域特别是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加之资源型经济比重过大,高耗水产业集中,水污染状况较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河道外用水挤占河道内生态用水的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支流生态满足程度较低。长江流域和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状况总体较好,干流及主要一级支流生态需水满足程度可基本达到目标要求。图3 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分区图根据生态用水满足程度评价结果,将最小生态流量和基本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较低的河流、生态水位满足程度较低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湖泊划入生态用水补给区。省内河流生态补给区主要分布于淮河流域,共涉及淮河主要一级支流3条,分别为沙颍河、涡河和池河。全省生态用水补给区涉及5个市级行政区,18个县(市、区)。(2)地下水限采区自20世纪70 年代以来,皖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市县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产生较大范围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甚至还引发了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部分地区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依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范围的通知》(皖政办秘〔2015〕179号),安徽省水利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印发〈安徽省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的通知》(皖水资源〔2015〕91号)要求,结合超采区范围及限采区划定结果,将已公布的限采区作为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管控区,共划定17个限采区。全省地下水限采区涉及淮河以北5个市级行政区,21个县(市、区)。(3)一般管控区将全省除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区、重点管控区以外的区域,划定为水资源利用一般管控区,见图2、图3。四、结语基于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形势,统筹考虑区域水资源禀赋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开发潜力、水环境水生态保护等因素,将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域划分为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重点区、水资源重点管控区以及水资源一般管控区,结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及水资源消耗总量与强度双控,有针对性地提出水资源利用管控措施建议,旨在为全省水资源管理以及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0/1117/411.html



上一篇: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一期项目
下一篇:国家“ 十三五 ”绿色干燥技术装备研发项目示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