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年产万吨甲醇一期项目岩(4)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根据勘察揭露,这些拟建物场地在软土上部分布有硬度相对较高的①-2 层粉质黏土,层位较均匀,可作为硬壳层充分加以利用。 通过软弱下卧层验算,当

根据勘察揭露,这些拟建物场地在软土上部分布有硬度相对较高的①-2 层粉质黏土,层位较均匀,可作为硬壳层充分加以利用。

通过软弱下卧层验算,当基础埋深设置为1.2m时,上部荷载不应大于40kPa。

因此,这些轻型拟建物建议选择①-2层粉质黏土(硬壳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埋深建议1.0~1.2m,要求施工严禁机械超挖造成该硬壳层破坏,应预留50cm作为人工清槽。

4.3.2 地基处理方案分析

拟建市政道路(包括排水管道)、集水槽、工业管线等拟建工程荷载较轻,对沉降变形有一定的控制要求,底板标高较固定,对基础埋深有一定要求。

根据勘察揭露,这些拟建物设计底板已位于软土中,由于软土沉降变形大,超过设计要求,采用桩基成本较高,因此建议对②层淤泥质粉质黏土进行地基处理,考虑到经济性,建议优先选择深层搅拌方案。

4.3.3 桩基方案分析

本项目多数拟建(构)筑物荷载较大或对沉降变形敏感。

由于场地普遍分布深厚软土,沉降变形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因此这些荷载较大或变形要求的拟建(构)筑物,均建议选择桩基础。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各拟建物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变形要求,桩基础建议分别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和混凝土预制管桩。

如火炬、烟囱、跨堤栈桥、铁路路基等单柱荷载较大或对沉降变形极敏感的建(构)筑物,建议桩端持力层选用⑦层卵石混砂或⑨层中风化凝灰质粉砂岩,由于持力层埋深较深,混凝土预制管柱难以穿透至持力层,因此建议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

其余拟建单体建筑物、码头工程等考虑经济性,则建议采用混凝土预制管桩(PHC 桩),桩径400~600mm,持力层根据各拟建物荷载差异,可分别选择④层粉砂、⑤层细砂或⑥层细砂,静压管桩施工需大配重,但场地内表地地层软弱,无法满足静压管桩机械进场地要求,相比较而言,锤击式管柱机械更适用于本场地,因此建议采用锤击式沉桩设备。

4.4 基坑工程

本项目基坑工程主要分两类,沉渣池、受煤坑、转运站等基坑开挖深度在8.0m以上(较深基坑),其余事故集水池及废水池等开挖深度4.0~5.0m(较浅基坑)。基坑均位于软土中。由于软土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基坑失稳,如基底隆起、基坑边坡侧向过大位移等,但基坑周边环境较简单均为农田,对变形控制要求较低,因此将基坑安全等级判定为二级。

根据基坑工程埋深范围内地层分布情况分析,深度4.0~5.0m 基坑主动土压力及变形量相对较小,建议采用水泥土重力式挡墙方式进行支护,水泥土也可起到止水帷幕的作用,可有效控制变形;深度大于8.0m基坑主动土压力及变形量均较大,单纯采用水泥土重力式挡墙方式进行支护难以控制变形,易造成基坑失稳,建议采用排桩+内支撑或放坡结合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护,同时建议对基坑内采用水泥土搅拌进行被动区加固。

4.5 地下水控制及抗浮水位

地下水对本项目工程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地下室的浮托作用、对基坑工程的影响以及对基础施工的影响。

影响本工程深基坑的地下水主要为潜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影响较大)、下部砂土中的承压水(和长江水的联系较强,承压水头高)。由于场地整体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对地下室会产生较大浮力,经多因素综合权衡,最终将地下室抗浮设防水位标高确定为设计室外地面整平标高。

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基坑(槽)及桩承台开挖施工时均可能出现地下水渗出浸泡的可能,不仅降低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还会造成基坑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管桩施工时如未封闭桩头,也有可能造成承压水上涌,带出地基土中细颗粒组分,造成桩承载力降低;对灌注桩成桩也有不利影响,易造成桩离析事故。为避免地下水对施工质量及工期的影响,建议基坑工程采用深层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进行帷幕止水,同时适当进行管井降水,管桩建议封闭桩头,灌注桩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工艺。

4.6 桩基设计参数优化

本项目大多数工程基础都采用混凝土预制管桩,因此混凝土预制管桩桩基参数提供准确与否直接与安全、经济挂钩,也是最为众人关注的岩土问题。

拟建场地历史上基本无建筑工程,岩土工程经验缺乏,因此首期勘察报告中的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值均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提供经验值(表3中优化调整前参数),按规范中经验值估算桩长 25m 的 PHC-500(100)AB 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约2000kN,一个承台可能要布置多桩才能满足要求。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07/611.html



上一篇:安徽地域饮食文化研究刍议
下一篇:与时光错位的爱情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