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理路(2)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媒体的传播自觉 一般认为,媒体是传播渠道,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作用越发彰显,在此,我们将其纳入传播主体的范畴进行讨论,安徽红色文化的

3.媒体的传播自觉

一般认为,媒体是传播渠道,但在媒介融合时代,媒体的作用越发彰显,在此,我们将其纳入传播主体的范畴进行讨论,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各类媒体发挥自身作用和优势,做到传播自觉。

首先,传统媒体仍然有特定的受众群体,需要积极传播红色文化。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也倾向于能放慢节奏,追求生活方式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或沉浸书香,享受纸质阅读带来的乐趣,或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赏电视节目,享受天伦之乐,提升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需要最大限度发挥传统媒体的传播自觉。其次,现代媒体也要完成认识上的变革,做到传播自觉。从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看,主要应用于日常审美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VR)符合媒介发展的潮流,大有可为,安徽红色文化可以借助与VR技术的高度融合,实现现代表达、多元表达,达致有效传播。再次,推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多样、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安徽红色文化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三、公众参与: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使然

传播效果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传播主体发挥作用的同时,受众自身的状态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安徽红色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一方面来自于我们党的领导,是各级党组织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生死与共,践行群众路线的精神成果,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安徽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在红色文化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安徽红色文化传播,其效果的最终形成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唯有公众的深度参与,红色文化才能真正触及受众心理,走向信仰深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公众参与在政治层面获得了支持,从现实来看,公众参与在社会层面、文化传播领域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就当下情形来看,安徽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公众参与现状不容客观,虽然红色旅游客观上起到了传播红色文化的作用,但在“红色文化唱戏,旅游经济搭台”的导向下,“能打动人的是广告中美丽的山水,而不是里面所蕴涵的红色文化”,[2]公众流连于山水,难以触及红色文化内核,由此导致公众对红色文化本身的参与不足,影响了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为此,需要多方面协调推进,激励公众深度参与安徽红色文化传播过程。

1.始终树立良好政治形象

根据霍夫兰等人提出的传播活动的“可信性效果”,传播主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公众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关键是党自身的先进性、良好的政治形象以及驾驭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的引领。在传播红色文化中,安徽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要树立良好的政治形象,坚持我们的权力来自人民,我们是受人民委托而行使权力,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始终坚守政治诚信、执政为民,正如革命战争年代党是代表受压迫群体的根本利益一样,今天我们仍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价值观的深层面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信任,激发公众参与,提升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2.进一步增强安徽红色文化的内容说服力

传播学认为,虽然传播主体对传播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传播内容本身的说服力对传播效果起着决定作用。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要提高红色文化的内容说服力、现实解释力。多元文化时代,红色文化需要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怎样提高安徽红色文化在诸如消费文化、西方文化面前的话语权、解释力,是提高安徽红色文化吸引力、说服力,激励公众深度参与不容回避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深挖安徽红色文化内涵、彰显安徽红色文化价值追求,安徽红色文化具有红色文化一般意义上的内涵特征,但在“人、事、物、魂”四大要素中,安徽红色文化又表现出自身特有内涵,需要进一步凝练和升华,提高红色文化面对现实的能力,真正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今天我们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正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写照。

3.遵循受众的心理活动规律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22/772.html



上一篇:关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安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下一篇:安徽老年妇女养老服务情况调查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