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年妇女养老服务情况调查(3)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女性老人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她们中经济贫困的多、经济不能自立的多、慢性病患病率高、健康状况差、需要护理的多、生活上对子女的依赖

女性老人在生活各个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她们中经济贫困的多、经济不能自立的多、慢性病患病率高、健康状况差、需要护理的多、生活上对子女的依赖更强、独居、缺少照顾资源的多、丧偶、孤独的多、在家当家做主的少、兴趣爱好少、社会参与率低。造成女性老人弱势地位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生理因素,如女性老人的平均预期寿命长其结果是丧偶独居的多。还有历史因素,如男女不平等的传统观念,结果导致女性的文化程度低、家务繁重却经济贫困等,还有一些政策的原因,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低、领取的养老金额少等。

三、对老年妇女养老方式的建议

(一)政府方面。在老年妇女养老问题布置上,政府需要做好统筹主导者、保障者、监管者的角色,要通过制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予以具体化。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民政部门牵头责无旁贷,这是当下社会普遍共识。但新形势下,养老服务业已经从原来的单一社会福利事业转变为兼具公益与市场的属性。适应现实需要,促进经济转型也是行业的重要职能之一,因此在这种趋势下,政府统筹布局尤其重要。政府要着力完善医疗配套设施,做到未来的医疗设施将所有老人都覆盖在范围内。要逐步构建一个全国性老年人的基本信息系统,作为长期照护、养老人才培训等。养老还要“按需分配”,养老资源梯度给予,对于情况不同的老人采取不同的帮助。政府还应该鼓励养老产业的发展,做到养老产业化,产业扩大化。以资源或者政府补贴作为杠杆,通过直接拨钱引导,或者围绕服务方向和质量进行引导。

(二)子女方面。子女的经济支持和精神陪伴是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环节。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有义务在父母高龄、失能失智时及时为她们提供精神和经济上的帮助。老年人在晚年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疾病缠身、内心空虚等。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万不能在父母生病时心生厌倦或者因为自己的生活压力就将父母置于一旁。在父母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及时耐心的为其解决,尽心竭力的为父母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

(三)社会团体方面。在养老服务方面,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效载体,既可以吸收政府公共资源,又可以利用市场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有效组织志愿者,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要引导公益慈善组织重点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养老产品开发、养老服务提供,使之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力量。因此可以说,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着良好机遇,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社会组织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养老服务可分为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等类型,中国制定了“9073”养老目标。即90%的老年人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实现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实现机构养老。其中,机构养老主要面向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要求提供专业性强、标准化程度高的老年照护服务;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则主要面向可以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年人提供标准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基本服务与增值服务相结合的多种类型老年服务。对社会组织而言,尊重老年人的需求,并在不同类型养老服务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前提。所以说,社会团体作为生力军投身老年妇女养老服务中去,可以很大程度地在实现辅助养老的同时,发展自身,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双赢。

(四)老年妇女自身的改进。首先老年妇女需要意识到自己的弱势累积效应带来的晚年生活的困难,但切不可因此而过度担忧,自我封闭。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多加外出走动,结交好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精神上,应始终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努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打太极、广场舞等。同时,应当保持自己的思想独立,学会适当地向子女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不能因为害怕麻烦子女而将就度日。在力量可及的情况下,应多多发挥余热,不做社会的懒惰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出一份力。

[1]邸维鹏.黑龙江省养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2).

[2]陈淑君.黑龙江养老服务产业化探讨[J].商业现代化,2010(621).

[3]唐振兴.对发展中国养老服务业的思考[J].老龄科学研究,2014(4).

[4]葛笑.养老服务领域公私合作问题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心贴心”老年服务中心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4).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22/773.html



上一篇:安徽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逻辑理路
下一篇:加强高端科技人才引进为推进安徽创新型省份建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