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霖毒火论治疫疹临床特色(2)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大剂频投,直捣巢穴 瘟疫起病急,传变迅速。稍存疑虑,即不能救。病重药轻,反增其势。杯水车薪,只能治其焰,而未能拔其根。受雄恁昭《热疫志验

3 大剂频投,直捣巢穴

瘟疫起病急,传变迅速。稍存疑虑,即不能救。病重药轻,反增其势。杯水车薪,只能治其焰,而未能拔其根。受雄恁昭《热疫志验》用败毒散和凉膈散退胸膈及六经浮热的启发,余霖创制清瘟败毒饮。以重剂生石膏直入肺胃,直捣巢穴,杀无形之毒,退十二经之火,合并大剂犀角、生地、黄连清营凉血。

自古以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某一味的药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余霖谓石膏味淡而薄,能透热达肌,其寒凉之性可清胃热,性质坠重,能泄实热。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其每遇此症,即投大剂,直入肺胃巢穴,三十年来,无不得心应手,活人所不治者,笔难罄书。

如治一瘟毒发斑,全身皮肤紫黑相间患者,余霖称之为疫症之最重者:病人六脉全伏,满口如霜,头汗如雨;四肢如冰,阳极似阴;毒之隐伏,昏迷谵语,皆为不治。余霖在查看前方药虽对症,但只用钱许,说令郎之症最险,不畏予药过峻,死中求活,不然,变在十四日。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进行加减,其中石膏用八两,犀角用六钱,黄连五钱,生地一两,有斑疹则加大青叶、紫草、赤芍等凉血散血,小便不通加滑石、泽泻、木通通利小便,两付后病见转机,脉起肢温,八付药后,诸症已减轻十分之三,药量也减量四分之一,患者始转危为安。后按此施治痊愈。共大剂服药十五付,总共用掉石膏有六斤多,犀角七两有余,黄连更超过六两。

又如治一世袭骑都尉常公,癸丑五月病疫。户部郎中官岱是其表哥。经观岱治疗半月后反而目闭无声,四肢逆冷,大便旁流清水,仅有一息尚存,已备后事。查看前方,亦是清热化斑等剂。但药量颇小,余霖遂首先用生石膏一斤,竹叶一两熬水,然后用熬出的水煎药,其中犀角用到八钱,黄连六钱,另加滑石一两、泽泻、木通等通利小便,三付药后脉变细数,手足变温,小便通利,热结旁流减轻。小便通利后减去这些药物,以大剂凉血药专攻内热毒火。以后逐日减用,七日而痊。

4 泻火解毒,首重胃气

4.1 胃气为本 “四时百病,胃气为本。”[1]31火热之邪最善入胃,热入胃,热不得泄,则发斑疹。胃气的强弱则又决定了斑疹发之迟速。胃气强,斑疹染疫则发,毒火不能入里,伏于膜原,病轻;胃气弱,毒火入里,斑疹晚发,病重。胃气即代表了正气,胃气强则如门户紧闭,墙垣高大,小人不得入。

4.2 百脉朝胃 邪火犯胃,热毒上冲,胃气不降,则呕吐不食。胃为十二经之海,上下十二经朝宗于胃,毒入胃则流行十二经引发全身火毒症状,戕害百骸。余霖和胃气的方法则是以祛邪为主,间有胃气上逆者,则服四磨饮顺气降胃。创制清瘟败毒饮时,余霖以清胃为中心兼顾其他脏腑。以君药大剂石膏清肺胃无形之热,用犀角、黄连、黄芩清心肺,用丹皮、栀子、赤芍清肝火,遇有骨节烦疼,腰如被杖者,则加黄柏清肾。

4.3 升清降浊 余霖所列五十二证中,加石膏占十之八九,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恢复胃气是疫疹的切入点,更是痊愈的根基。如治“四肢逆冷”,增石膏清胃,胃气行则肢自和。如治“咽干思饮,饮水百杯不足”,以石膏和花粉清胃热养胃津,则渴自痊。更有“饭后即吐”,胃热一清,胃之升清降浊功能恢复,则自索食。如治一年近七旬疫毒内伏重症老者案,老者已经昏聩谵语,斑点隐隐,用大剂清瘟败毒饮加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余霖谓此内外合解,清升浊降之法。药后手足变温,胃气行则肢和也。间有呃逆,是胃气恢复之佳象。后又延别医,发散温补,病情转重,转投余霖,用四磨饮,呃逆顿止。然后按照清瘟败毒饮调治痊愈。泻火解毒和胃气,余霖治一得一,治十得十,鲜有不效。

5 瘥后防复,清养为先

余霖曰:“疫证瘥后,勿遽温补。”疫疹为毒火,壮热食气,火热伤津耗液,瘥后既有余热未清,又有正气虚弱的一面。根据临床观察,余霖详列瘥后二十症,并附以二十方,可谓疫疹瘥后治证之准绳,用药之规矩。如表1所示。

表1 《疫诊一得》热疫瘥后症状及方药使用一览?

清即清余热,例如表中因余热未清而导致的阴阳易,以当归白术汤治之。养即养五脏,或补气养血,或养心安神等等,以期正气来复,则可以达到“墙垣高大,门户紧闭,虽有小人,无从而入”[1]24。如治瘥后皮肤痒痛如虫形,原是气血不足难以通畅,治则以八珍汤调养而痊。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25/809.html



上一篇:安徽省一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暴发调查
下一篇:安徽省年结直肠癌新农合患者住院服务利用的特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