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袖珍村”里种出巨型南瓜 农学硕士打造“奇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为了种出巨型南瓜,唐红玲在实验田里熬了三年。她说:“我和我的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到田里做记录,设置不同的条件对照,空气湿度、光照肥料、土壤环境等,都会对最后的果实样态

为了种出巨型南瓜,唐红玲在实验田里熬了三年。她说:“我和我的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到田里做记录,设置不同的条件对照,空气湿度、光照肥料、土壤环境等,都会对最后的果实样态有影响。”经过唐红玲团队的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新品种“水土不服”的原因,在地里栽培出了一百五十多斤重的巨型南瓜。

三秀山村村口的面貌。受访者供图

“一路走来,都是困难。”近年来,疫情的冲击,为三秀山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唐红玲介绍,因为物流的影响,农产品无法远销,只能烂在地里。她说:“我们看着也十分心疼,这些损失是需要有当地合作社来承担的,很多时候,眼界和地域的限制,会在农业发展的路上竖起一道无形的墙,不少怀着一腔热血的合作社或民营企业,都是在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唐红玲。受访者供图

唐红玲是一名85后,她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便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路向南,来到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三秀山村。从北到南,需要穿过3000余公里的公路,地形起伏变换着,忍受着北方夏季的燥热和南方梅雨的潮湿,唐红玲带上简单行装,背包里唯一称得上沉重的,是上学时期便坚定的农业梦想。她说:“我要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去。”

唐红玲在田间观察作物生长情况。受访者供图

唐红玲表示,增加村民创收,有助于村庄人口的回流。她说:“我们村子年轻人很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村里赚不到钱,如果有产业,有发展,年轻人不离开,那么村子能重新活起来。”

“引进容易,种植才是个技术活。”唐红玲利用专业积累的知识,从种子经销商那里引进了巨型南瓜、巨型蛇瓜、迷彩葫芦等农作物品种,本以为“奇瓜异果园”的打造已经成功了一半,殊不知难题才刚刚开始。唐红玲说:“引进的品种,会因为气候和土地条件的不同,而表现不同,比如寿光的南瓜种子,在山东就可以轻易种出一百五十斤的巨型南瓜,在三秀村就不行。”

村民淳朴,唐红玲早已和他们打成一片。她说:“闽南地区的茶文化气息特别浓,对来客表示友好的方式就是请进家里去喝茶,我在这里生活,慢慢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唐红玲感受着村民对于知识分子的热情,这让她更坚定了要将外来人才引进村庄的想法。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唐红玲说,她愿意做学者和村民之间的桥梁,在她的努力下,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明艳林应邀担任三秀山村“职业农民导师”,率先在厦门市实施“职业农民导师制”,将秋冬季相树种番橄榄人工种子研制及在生态景观林相改造中应用、厦门市科技特派员山药产学研示范基地等多个农业科研项目落户三秀山村。

一路向南,逐梦三秀山村

坚守六年,打造“奇瓜异果园”

如何依靠农业吸引游客,这是唐红玲最头疼的问题。她回忆:“我们设想了很多方案,去不同的地方做调研,最远的一次跑到了山东寿光,那里的蔬菜大棚给了我们启发。”辗转多地调研,让唐红玲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她想在三秀山村打造一个“奇瓜异果园”,结合自己的农学知识和技术,引进和培育特别的蔬菜品种。

新京报记者 陈璐

三秀山村位于五显镇北部,是一个面积只有0.39平方公里的“袖珍村”,全村人口仅有两百余人,多是留守老人和妇女。“基础设施不完善的落后小村”,就是唐红玲见到三秀山村的第一印象,她说:“也有一些人和我一起来到村里,但是不到一年,他们就离开了,最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确实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同时期的几名同伴,几乎都离开了,唐红玲却逐渐适应了在三秀山村的生活,在村里开启了农旅结合模式的探索之路。

无形的墙,乡村需要人才留下

从城市到乡村,是让人极不适应的。唐红玲说,她至今都记得第一次来到三秀山村的场景。换乘了好几种交通工具,唐红玲终于到了进村前的最后一站,她在同安五显镇的东海学院站前,期盼着619路公交车的出现。当天,她等了两个小时,公交车驶过还在修建的道路,唐红玲被颠得头疼。

在这之后,鸡蛋形状的茄子、长得像番茄的辣椒、比人还高的蛇瓜纷纷入住了“奇瓜异果园”,唐红玲就像是现实版《灰姑娘》里的仙女教母,在三秀山村里打造了一个童话菜园。唐红玲说:“在村子里,我们和一些学校合作,做一些农业科普、农业研学活动,把这些蔬果的新形态介绍给孩子们认识,来展现农业新的可能性。”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zonghexinwen/2022/0621/1564.html



上一篇:三名95后农学研究生进村一年,科技小院为乡村发
下一篇:浙江农学博士潜心培育数载 破解水蜜桃的“甜蜜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