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研究(2)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三、安徽淮河流域地理性民歌形成的原因 1.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总体说来,安徽淮河流域地形比较复杂多样,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和丘陵等。音乐及所

三、安徽淮河流域地理性民歌形成的原因

1.地理环境对民歌的影响

总体说来,安徽淮河流域地形比较复杂多样,既有平原,又有山地和丘陵等。音乐及所有文化形式其实都是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气候促生的人文成果,在音乐、民歌的形成过程中,音乐家、歌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地理环境、气候特征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艺术是天地精华孕育的结晶”即为此理。

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旋律往往呈波折变化的形态,这并非无中生有或故弄玄虚,而与山地崎岖引发歌手情绪起伏跌宕有关,另外,山地人民情感的自由奔放也促生了民歌旋律的高低起伏。[11]如五河民歌的节奏平稳、流畅纾缓及其旋律以级进为主,则与五河地处淮北平原、河流交织环绕有关。

2.民风民俗对民歌的影响

同样,艺术还是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即眼所见、耳所闻、心所感对音乐创作、民歌的演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风民俗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主体,同样也是音乐家、歌者的眼所见、耳所闻和心所感。如皖北地区的《拜花堂》《小秃闹洞房》《走娘家》《摘石榴》《下扬州》等都是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真实再现。《凤阳歌》描写了特定时代凤阳人到处逃荒卖唱的情景,同时也是对彼时凤阳地区经济生活状况无比困顿的艺术化表现手法。五河民歌中“除夕前二三日小儿打腰鼓唱山歌来往各村谓之迎年”“南浦渔歌,北原牧唱,东沟鱼唱,西坝农歌”[12]701等歌词就真实描绘了五河地区数百年来的生活景象。五河民歌的丰富多彩得益于历史上大批移民的涌入与流动,所以,五河民歌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带有明显的吴文化、楚文化的影子,多元文化的浸润使五河民歌既具有淮北侉腔侉调的地域特征,也兼有了节奏平稳、小波浪式旋律的江南水乡风情,粗犷豪迈的演唱风格又是中原和楚地的大气象。

3.地方方言对民歌的影响

民歌之所以被称为民歌,究其本质是源自民间、传于民间、歌唱于民间。其中源自民间不仅指由民间艺人创作,关键还应该取材于民间,包括音调、词汇、表达习惯、演奏和歌唱方式都应当是民众所熟知的乡土味道,显然其中也包括地方方言的原汁原味。如《哥是货郎进村庄》的歌词:“哥是哎,货郎哎,进村庄哎,手中的花鼓喔,摇地响……”其中“村”(cun)被唱成 “cheng ”。天长民歌《茉莉花》将“茉”(mo)唱成“mu”,将“朵”(duo)唱成“du”,这种方言的表达使天长版《茉莉花》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阜阳民歌《锄头歌》的歌词“把锄锄豆颗,越想越熬糟”中,“把锄”即为“拿锄”的意思,“熬糟”指的是“委屈、窝囊”之意。用富有特色的地方方言来唱歌正是民歌的魅力所在,同样亦是民歌身份的标识之一。

4.历史人文因素对民歌的影响

安徽淮河流域民歌中有许多作品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是历史事件、社会变迁运用音乐、歌曲的手段进行记载和传播的过程,人文历史对民歌的影响造就了民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罗师长来到红山洼》就记录了罗炳辉同志率领新四军进驻安徽境内的抗日根据地——红山的歌曲;太和民歌《大捻子起了首》中有“先打雉河集,后攻亳州府”的唱词,则真实描述了皖北捻军大起义的历史事件与革命豪情;为了纪念共产党员周维炯在立夏节这天率部发动起义这一事件,金寨人民创作了民歌《歌唱立夏节暴动》;五河民歌《保卫苏皖边》所唱的就是苏皖边区人民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奋力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史实。历史事件既可以作为歌唱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创作的契机、创作的灵感推动民歌的发展,同样人员的流动、文化的变迁、商业的动荡、经济的起伏也会影响民歌风格的最终成形。如“明代洪武初年,由苏州移民来五河2.8万余人”[12]57的记载,就记录了五河地区复杂的人口构成情况,而这种大批外来人口、多种外来文化对本地民歌的最终形成必然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四、结论

通过对安徽淮河流域民歌深入考察、横向比较和细致研究,笔者认为,安徽淮河流域民歌可以分为川地民歌、山地民歌、丘陵民歌三大类型。川地民歌以徵调式为主,音区虽不高,但节奏以规整严谨为要,旋律中常以七度大跳来醒耳动情,演唱讲究全部运用真声发音。山地民歌以“慢赶牛”和“挣颈红”为代表,高亢嘹亮,音域较宽,音区很高,善用假声演唱,且多以八度及八度以上的大跳作为旋律演变来表达跌宕起伏的山地风。丘陵民歌种类繁多,歌风混杂,特色悬殊,地区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而其中秧歌、茶歌的旋律多以级进为主,歌词也十分诙谐和幽默,语言常运用江淮官话,夹杂其中的地方方言,民歌听来清新自然、别有风味。萨波奇认为:“一般来说,水是传播文化和扩散文化的,而山则是拦阻和保存它。”[2]301大别山脉就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它阻拦了山外文化对皖北地区民歌过激的冲击,保护了安徽淮河流域民歌土生土长的自然性、纯粹性,从而使山内、山外民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又各具地区性特征。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211/486.html



上一篇:安徽歙县小溪村丛林寺壁画初探
下一篇:浅析安徽民间文化对动漫创作的影响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