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老僧割肉熬汤救病母,一双烂鞋穿了40年,身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引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杜牧用凝炼的语句写出了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宇林立的历史事实。 当然,这句话这从侧面说明了佛教庙

引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话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杜牧用凝炼的语句写出了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宇林立的历史事实。 当然,这句话这从侧面说明了佛教庙宇在我国并不少见,在我国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扩散,庙宇也遍布了大江南北,名山深处,宝刹楼宇构成了优美的景色, 然而,在安徽安庆的一座深山之中,却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庙宇,它并不辉煌,也并不巍峨,然而却见证了一位老僧坚定的禅心。

这位老僧就是释觉定,他佛缘深厚,曾经在老母病重之时割肉奉母,后来又得到了菩萨的托梦指点,从此开始了他的修庙大业,他一个人,一双脚,一根扁担,却生生在崇山峻岭之中修建出了一座庙宇,他也因此得到一方人的敬重,被尊奉为“老师公”。 那么,这位“老师公”究竟是何许人也,又是再何时与佛结缘的呢? 一、幼时与佛结缘 缘分是一种玄妙的东西,它无法强求,同样也无法割舍,它仿佛是一种从前世带来的命中注定,叫人难以躲避,而释觉定难以躲避的缘分叫做佛。 释觉定出生于1935年,在他还只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还叫陈多兴,有一天,小多兴在家门口玩耍,却偶然遇到了一个云游僧,僧人看着陈多兴,然后对多兴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是有佛缘的。

多兴的母亲没有读过多少书,对于未知的神秘力量十分景仰,因此在听到云游僧的话之后也十分兴奋,当即带着小多兴步行了数里路,去到了一个寺庙里面叩拜佛像,这时候小多兴或许还不了解这些金光威严的雕像代表着什么,但这是他第一次从佛接触,一颗种子就这样在他心里扎了根,静待发芽。 时光荏苒,小多兴慢慢长大,他身上的佛性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他14岁的时候,他便发下了宏愿,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佛祖,从此不杀生,不动荤,两年之后,也就是陈多兴十六岁这年,陈多兴正式剃度出家,成了佛祖的侍奉者。 也是从剃度的这一刻开始,世间再没有了陈多兴,佛国中却多了一个叫做释觉定的僧人,前尘种种,犹如昨日烟云,一散再难聚,往后种种,譬如新生,而释觉定也这样在一个青春正好的年纪开始了他的僧人岁月。 从上面这些事情我们可以发现,也许当初释觉定在家门口巧遇的那个云游僧真的有着一定得道行,又或许那个僧人就是佛祖派来点化释觉定的使者,总之,他当初随口说的那句话在有意无意之中预定了释觉定的一生,这个从小被判言与佛有缘的小孩最后真的皈依了佛门。

然而,释觉定虽然踏入佛门,却没有完全割舍红尘,他在世间还有着最后的挂念,那就是他的母亲,只有回报的母亲的恩德,释觉定才算完全出家。 二、诚心割肉奉母 出家并不等于抛家,身为人子,释觉定还必须侍候母亲,所以释觉定不得不一面礼佛,一面奉母。 然而,母亲却生病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亲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哪怕释觉定衣不解带的精心照料,母亲的病情却还是没有时候好转的征兆,释觉定心急如焚,这时,病中的母亲突然说想吃肉,但是,家中贫寒,无钱买肉,而且释觉定已经是出家人了,怎么可以为了母亲而去杀生呢? 这时候,佛祖给了释觉定指引,他想起了佛经中佛祖割肉喂虎饲鹰的故事,于是他咬了咬牙,割下了自己的一块肉来煎汤奉与母亲,而且释觉定也希望母亲在吃了肉之后能快些好起来,重新回复健康,脱离病榻。

或许是佛祖听见了释觉定心中的愿念,在割肉奉母之后,母亲的病情真的有了好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割肉和病愈之间未必能构成严谨的因果关系,但是,我们却愿意将释觉定母亲的病愈归因于信仰的力量。 然而,生老病死终究无可阻挡,再虔诚的信仰也无法的逆转生老病死的流程,最后母亲还是离开了这个人世,而母亲去世之后,释觉定在人间的最后牵连也没有了,他开始彻底遁入了空门,云游四海,用自己的一双脚去体悟佛理,丈量人生。 而且,在云游途中,释觉定也找到了自己新的使命,这个使命便是他的一个梦形成的,为此,释觉定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zonghexinwen/2021/0610/1353.html



上一篇:安徽南部进入梅雨期 未来一周多降雨
下一篇: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招聘启事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