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小溪村丛林寺壁画初探(3)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1 西南壁十二号图 图12 丛林寺东南壁观音壁画 图13 东南壁十三号图(左)与丁云鹏《大士像》册图(右) 与西壁紧挨的西南壁(图9)上共有七幅观音

图11 西南壁十二号图

图12 丛林寺东南壁观音壁画

图13 东南壁十三号图(左)与丁云鹏《大士像》册图(右)

与西壁紧挨的西南壁(图9)上共有七幅观音变相图,组成梅花形状。八号图、九号图、十号图、十一号图都有一定程度的磨损剥落,其中九号图现存状况最为不利,其余三幅壁画保存状况稍好,但也处于急需保护的状态。七号图(图10左)是持经观音变相画,观音大士手持经卷结跏趺坐于石上,周围岩壁呈“C”形适合在圆形构图内,人物以白描法绘之,背景为水墨写意法,画面有虚实粗细之节奏。丁云鹏《观音三十二相》中有同样题材的木版画“大士翻经”(图10右),从人物头冠到体态动作,无不相似,仅背景设定、衣纹装饰有些许差别,这里不再赘述。西南壁第十二号图为骑狮观音(图11):大士左手持佛珠,半结跏趺坐于青狮身上。此处青狮承其重量,脑袋扁扁的,依然憨态可掬。与常见的文殊菩萨所骑智慧威猛的狮子形象,或是藏传佛教狮吼观音图中仰首回望之白狮不同,丛林寺壁画中的狮子造型更有晚明变形主义的味道。

移步至大殿东南壁,同样是七幅月光式壁画(图12),十四号图、十七号图、十八号图、十九号图损毁严重,其中十八号图只可观大士上半身,其余部分均消失殆尽。第十三号图(图13左)位于七幅壁画的中心位置,是丛林寺壁画中罕有的站立式观音图像,菩萨头戴化佛冠,右手持杨柳,左手托钵,胸前配有璎珞装饰,衣带飘逸,腾云驾雾,有种从《八十七神仙卷》里走出来的感觉。观音面部、手部以细线勾勒而成,天衣则是中锋用笔,自上而下气势连贯,有如唐代道释人物壁画中的长线条,婉转不失张力。此幅壁画作品让笔者联想到丁云鹏72岁所作《大士像》册中的纸本白描观音像(图13右),为十六幅册页中的最后一幅,有“戊午仲秋之吉,佛弟子丁云鹏写”的落款和丁云鹏钤印,戊午年为万历四十六年(1618),此时已经71岁。大士作男相,有头巾,戴腕钏,长袍及地,缓步回首,姿态大体与丛林寺十三号图一致。对比两幅作品,无论是大士面部开脸、双手画法还是衣褶线条在骨法用笔上如出一辙。《大士像》册中也有杨柳观音的造像,菩萨为九头身比例,具有变形主义的特点,高头巾垂肩,持杨柳净瓶,天衣自上而下及地,整个造型比例的拉长并未失去对菩萨化身端庄、超然的形象描绘。相比壁画十三号图,两尊造像在人物比例、动态上略有差别,但在艺术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力上是相似的,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东南壁第十四号图(图14左)已部分磨损,并不影响一窥全豹。观音大士结跏趺坐于竹林下,画家以大写意法作观音白袍,寥寥几笔已然成形,五官与垂发仍以白描完成,这在丛林寺壁画中属于“个案”。翻开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丁云鹏《大士像》册图录(图14右),笔者发现这也不是画家的首次发明,十六幅变相画中有六幅作品可归结为此种“作减法”的画法,有用浓墨直接勾画身体衣着的,还有用枯笔焦墨直接皴擦出衣褶转角的,简拙有力,十分畅快。古有五代石恪作水墨淋漓的人物画,南宋梁楷有泼墨之仙人图。丁云鹏以后有金农、任伯年崇其风格,现代有齐白石以大笔挥毫画人物。

与东南壁相邻的是东壁的五幅水墨观音像(图15),其中22号和23号两幅保存状况不佳,其余三幅尚可。主题有观音像、童子拜观音等,结合前几面壁画的作品对比分析,笔者判断东壁画也同属于丁云鹏晚期经典的观音变相画作品:人物神姿飒爽,背景画虚实疏密有致,整体工写兼备,笔法老到,纤毫毕现。有木版画的造型趣味,同时不失水墨质感。而所有图画的背景山水、树木,无不切合晚明变形主义的特点。

图14 东南壁十四号图(左)与丁云鹏《大士像》册图(右)

图15 丛林寺东壁壁画

结论

晚明中国社会,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启蒙,儒、道、释三教合一,宗教题材绘画有了世俗化倾向,表现在人物个性特征鲜明,同时融入文人写意化的审美观念。上述丛林寺壁画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人物造型古雅、拙朴端庄、亲切生动,有一种静谧威严又祥和的意境,此正是丁云鹏的境界。

经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前述道光歙县志中所提到的“小溪院……有丁云鹏水墨罗汉”和民国歙县志中“小溪院……复壁有丁云鹏水墨观音罗汉像”的记载是确切的,但大殿影壁背面原大幅水墨罗汉图现已基本无存,仅留少许残迹,四壁尚存24幅观音像。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211/485.html



上一篇:安徽养殖中华绒螯蟹体内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膳
下一篇: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