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协同的思考与建构基于(3)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2 合肥都市圈立法协同的方向与路径 按照安徽省政府于2016年12月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中的界定和要求,合肥都市圈是指“

3.2 合肥都市圈立法协同的方向与路径

按照安徽省政府于2016年12月制定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中的界定和要求,合肥都市圈是指“以合肥为中心,打造合芜马、合淮、合六、合铜宜产业发展带,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合作体系,构建高水平、多功能、国际化的对外开放平台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7]。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滁州、淮南等七个市,在安徽省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伟规划中具有重要意义,被明确定义为“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8]。近几年来,合肥都市圈建设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绩,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都市圈中各城市深入合作仍有较大空间,如何进一步加速融合仍是摆在合肥都市圈未来建设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例如,“合肥都市圈在农业发展协调机制、农业信息共享机制等联动发展方面,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仍不健全,大多合作协议的实化、细化、落实工作并不到位”[9],“合肥都市圈市县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联系并不很紧密,区域产业发展趋同,企业间联系合作较少,使得产业链不能充分延伸,甚至在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尚未形成优势互补、特色突出的产业分工格局”[10]。

综上可知,合肥都市圈目前集聚性效应尚未充分发挥,有形的“圈”存在,但无形的“圈”还未完全形成,应通过立法协同增强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粘合度”,具体建议如下:基于合肥都市圈成立的初衷在于,以合肥为中心,通过各城市之间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因此,笔者认为合肥都市圈的立法协同当前应围绕市场秩序、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五个都市圈升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例如,在产业发展方面,基于合肥都市圈内各城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以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内容,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为准则,开展立法协同,以推动产业链深入融合;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立法协同,推动和形成都市圈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各类规划有序对接的良好局面。

3.3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立法协同的方向与路径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设立于2014年,包括黄山、池州、安庆、宣城等七个地市。该示范区设立的初衷在于,充分发挥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资源优势和徽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提升安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效,增加皖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按照《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批复》的相关要求,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方式,加强省内区域联动……推动区域资源保护开放、基础设置、市场营销一体化,形成区域一体品牌共创的良好发展局面”[11]。简而言之,即是要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各设区的市要本着优势互补原则,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形成“抱团效应”。但目前来看,自2014年《规划》下发以来,虽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预期,特别是对《规划》中关于合作发展的精神要求尚存较大差距。例如,“皖南旅游示范区在旅游规划、产品设计的实际操作中囿于‘一域一区’的狭小范围,邻里之间协作、合作意识较弱……政府、企业间的区域协同联动性不强,行政区划管理模式与协作创新发展模式之间仍然存在较多摩擦,彼此合作还不够紧密,作用发挥颇为有限”[12],“皖南示范区核心建设城市旅游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没有充分发挥,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和客源互送,使得示范区内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差距巨大”[13]。

综上可知,目前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各旅游产品文化资源相对“独立”,城市之间的藩篱和壁垒仍然存在,因此有必要借助立法协同“之手”,破除屏障,为皖南全域游和文化发展一体化提供有力立法支持。具体建议如下:应紧紧围绕旅游文化产业一体化这个当前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最核心、最急迫的问题开展立法协同。主要内容和方向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改造升级示范区交通网络体系,进一步顺畅域内“血管血脉”;消除竞争壁垒,保障产业资本、人才等市场要素顺畅流通,促进示范区内旅游文化企业合作;充分维护和保障游客权益,构建示范区全域内游客异地投诉、受理处理机制等。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226/546.html



上一篇:小岗精神时代价值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以安徽部分
下一篇:农业经济文化环境下的电商英语词汇特点及翻译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