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而不士到农有农士农业人才观念的转变和近(5)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以清廷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为标志,近代农业人才专业化培养正式起航。一方面,现代农学知识的得到重视,初等教育、师范教育等多个非农业教育体系

以清廷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为标志,近代农业人才专业化培养正式起航。一方面,现代农学知识的得到重视,初等教育、师范教育等多个非农业教育体系中开设了农学普及课程或专业课程;另一方面,较为完善的专业农业教育体系逐级构建起来,农业学堂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兴办,学生人数稳步攀升。这意味着长期以来忽视农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改变,近代农科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构建起来。

四、结语

近代农科教育的兴起与晚清以来农业人才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通过上文的考察可知,古代士人皆知重农,却不重农学,以致长期轻视农业人才;近代以来,伴随着现代农学知识涌入,农科形成了独立化的学术体系,农业人才的重要性得以突显,农科教育顺势兴起。其中,农才观念发生转变的关键原因,正是西方农学知识入华后,士人对中西农业发展差距的觉察和反思。概而言之,近代重视农业人才观念的成型和农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在内省和打破传统“农中无士”观念基础上,学习西方农学及其分科体系的结果。晚清农业专门学堂的肇建和快速发展,是农业人才教育体系从无到有的显著标志。及至民国成立后,随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日趋发展完善,培养出来农业人才成为推动民国时期农业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力量。

[1](唐)韩鄂著,缪启愉校释.四时纂要校释[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2](战国)孟子,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清)张履祥.杨园先生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清)杨屾.豳风广义[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2.

[5](明)庞尚鹏.庞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战国)尸佼,(清)汪继培辑,朱海雷撰.尸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7]唐迪风.孟子大义[J].学衡,1932,(76).

[8](战国)荀子,(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9](元)许衡.许鲁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明)徐光启.徐光启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铁珊.农业教育[J].北直农话报,1906,(18).

[12]石侠.中国 宜 注 重农业教 育 论 [J].云 南,1908,(15).

[13](清)张之洞.张之洞全集(第2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14]张謇.张謇全集(第1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1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6]论中国有农业无农学[J].湖北学生界,1903,(5).

[17]董祖寿.学会兴国议[J].经世报,1897,(3).

[18](美)艾尔曼.科学在中国(1550—190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19]王扬宗.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文献与史料选编(上)[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20](清)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2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2]王笛.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和发展[J].中国农史,1987,(1).

[23]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近代统计资料丛刊(28-33册)[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4]苑朋欣.清末农业新政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02/558.html



上一篇:农业经济文化环境下的电商英语词汇特点及翻译
下一篇:农学硕士回乡圈地养羊富乡邻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