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农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课程教学的几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研究生教育最早发源于德国,是德国新大学运动之后的产物,后经英、法、美、俄、日等国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当前研究生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3种: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1]。

研究生教育最早发源于德国,是德国新大学运动之后的产物,后经英、法、美、俄、日等国家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当前研究生教学模式大体可分为3种: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1]。不论哪种教育模式,研究生教育的本质特征始终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的,以培养能独立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和高层次技术与管理工作的接班人为目标[2]。欧美发达国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证的系统措施包括:制定适合的培养目标;能力为先的研究生录取标准;注重实效灵活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规范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多元化的外部质量监控等[3]。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晚,但研究生规模扩大较快,导致部分研究生专业与就业市场衔接度不高、教育内容更新慢、学生毕业后进入科研岗位的竞争力不强,适应性较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3]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务必从建设与构建创新的课程体系、不断地完善课程审查机制、选课管理和课程考核制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等诸多方面加快实施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和监督[4]。如何更好地发挥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农学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等内容的学科,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农学专业作为我国的基础学科之一,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农业科技人才,对农民增产增收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农业科技创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农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因此,需要用发展的观点、时代的眼光去审视当前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现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生教学成功经验,从丰富研究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创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创新农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1 农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特点及现状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地加快,一方面向纵深发展,使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目标达到一个新水平;另一方面向广度拓展,由单一的种植业变成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向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进[5]。在农业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农业科学不论在微观或宏观领域里都要求多学科、多专业的配合,研究手段快捷化和精密化,同时广泛的科学研究协作和国际合作研究也在进一步发展中。当前,大环境对农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已有调查研究指出,根据研究生的期望加强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课程质量和改善培养环境等是农科院校硕士生培养的新目标和新任务[6,7]。近年来,在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性教学、网络教学等方面开展了不少有建设性的研究工作[8,9]。但是,在实际研究生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当前硕士研究生授课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续本科授课模式,以听课考试为主,学生是接收式的学习,在课程知识范围上很难超越教授内容,对课程内容缺乏独立思考,不能提出问题。这种传统“填鸭”教学消耗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而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储备对于随后的硕士论文研究工作帮助甚微。研究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完成将近20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没有时间开展文献检索和阅读等工作,更别提进入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教师授课时间和授课内容连续性难以保证。大多研究生课程一周一次,担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授课教师存在较多的外出科研和调研工作。而对于多数研究生,导师会开始安排外出调研、实地观测和实验研究等工作,因此,不论是教师停课还是学生缺课,对于本就每周一次的课程教学的连续性会造成严重破坏。由于农学专业涉及较多农作物的研究,各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并不相同。对农作物的调研与实地观测及实验研究等均需与各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相衔接,这一实际情况也加剧了其对农学专业课程教学连续性的破坏。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02/565.html



上一篇:占子勇尽心竭力解民忧全心全意帮民富
下一篇:台湾成立有机农学苑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