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典籍译介梳理与简析(3)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1984年,英国著名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与其合作者白馥兰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首次用英语比较全面地译介了《农政全

1984年,英国著名中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与其合作者白馥兰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农业》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首次用英语比较全面地译介了《农政全书》(还介绍了《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作者认为该书《荒政》等篇强调了政府管理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称得上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政著作。

由此可见,《农政全书》得到了世界的高度重视,并且在过去长达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多次被译介为多种文字。美中不足的是,如此重要的一部农学典籍至今没有全译本。

除了上述公认的四大农书外,本文还对包含了农学内容的其他几部重要典籍译介情况做了梳理与分析。

5.《茶经》与《续茶经》

茶学与茶文化创始人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门的茶书典籍,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公认的茶学权威,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陆羽被后人尊为“茶神”“茶仙”与“茶圣”。

1935年,William Ukers 在纽约出版了AllAboutTea,内容选自译者硕士论文第二章节译的《茶经》片段,因而只是介绍了《茶经》各章节的梗概。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够充分,译者未能将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很好地再现出来。

1974年,Francis Ross Carpenter 翻译的《茶经》英译全译本TheClassicofTea:Origins&Rituals在纽约出版,是《茶经》的首个英译全译本。该译本使用了汉语拼音Chájīng这一异化翻译策略来表示“茶经”。1982年该版本被大英百科全书收录。译本具有较强的生命力,1995年还再版了一次。

2001 年,James Pratt在所著TheArtofTea第一章前四节对《茶经》做了较为详尽的译介。2009年,为了引领中华茶文化互文传承与传播(姜欣、姜怡 2014:167),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大中华文库》典籍英译系列之一,由姜欣和姜怡合译的《茶经》(THECLASSICOFTEA)。这是首部由中国人翻译的《茶经》全译本,填补了茶文化典籍对外翻译空白。

迄今为止,《茶经》已经有两个英文全译本。

在其他语种的译介方面,日本的福田宗位1974在东京堂出版了《中国的茶书》,同年林左马卫在明德出版社出版了《茶经》,布目潮沨2001年在淡交社出版了《茶经详解》。金云学的韩文版《茶经》1981年出版。 Leonardo 和 Ceresa于1990 年出版了意大利文《茶经》,Vianney 与 Soeur Jean-Marie于1997年出版了法文版。2002年Olga Lomova出版了捷克文《茶经》。俄文版《茶经》2007年由亚历山大·古布耶夫翻译出版。2017年,徐友萍推出的汉俄对照版《茶经》由崇文书局出版。这是由我国译者翻译的首部俄文版茶经。

《续茶经》由清朝陆廷灿前后花了不少于17年时间写成,是资料最丰富且最系统的一部茶学典籍。但是外译情况并不理想,目前只有2009年由《大中华文库》工程推出的姜怡、姜欣英文全译本THESEQUELTOTHECLASSICOFTEA。

6.《梦溪笔谈》

宋人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作者一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农业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被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转引自松使 1991:97)。由于《梦溪笔谈》的巨大影响和重要学术价值, 它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先后有法国、德国、日本等学者翻译,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也有译介。但上述多以选译为主,且多与农学无关。王宏教授主持翻译了《梦溪笔谈》并于2012年在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梦溪笔谈》首个英文全译本,将里面的农学内容译介给了外国读者。此前的2008年,王宏与赵峥一同翻译的《梦溪笔谈》汉英对照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据译者自述,《梦溪笔谈》翻译总原则是译文“明白、通畅、简洁”(王宏2010:21)。

7.《天工开物》

明末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记载了许多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技术经验,附有不少精美插图。1637年付印后影响巨大。1742年,清朝翰林院掌院学士张廷玉任总裁的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引用了《乃粒》(关于百姓以谷物为食文章)和《粹精》(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的文章)等章。1840年以后,吴其浚在《滇南矿厂图略》的《植物名实图考》谷类等部分多处引用《乃粒》。1899年,卫杰写的《蚕桑萃编》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其中的《乃服》(阐述衣服与丝绵关系的文章)和《彰施》(关于服装等色彩的文章)。但是,除了上述较为零星的引用外,《天工开物》由于某些原因被禁后在我国几近失传,直到约60年前我国学者重新认识到这一价值连城的科学古籍后才开始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在日本找到了几个翻刻本。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图书馆从原浙江宁波李氏墨海楼捐赠给该馆的一批古籍书本中发现了崇祯版原刻《天工开物》。由于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养蚕技术、农业机械构造和谷物等,其编排顺序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理念进行,把与吃饭、穿衣有关的农业科技放在最前面,反映了宋应星重视农业、注重实学的科学思想(徐鲁 2017),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农学典籍,至少是包含了农学的内容。如果说工匠精神,那么《天工开物》就是一部关于工匠精神的典籍(周敏生 2017)。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318/727.html



上一篇:农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安徽科技学院
下一篇:基于新农科理念的农学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改革探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