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音乐文化的古今嬗变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古代安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安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东接江苏,南接浙江、江西,西接湖北、河南,北接江苏、山东。长江和淮河流经整个地区,将整个省份划

一、古代安徽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安徽音乐文化历史悠久

安徽位于华东腹地,东接江苏,南接浙江、江西,西接湖北、河南,北接江苏、山东。长江和淮河流经整个地区,将整个省份划分为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自然区。同时,安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1980年在和县龙潭洞发现的猿人洞穴和头骨,属于30~4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证明这里就是原始人类的遗址。安徽历史上疆域的归属极不稳定。春秋时期,属于吴、楚,后来又扩大到了鲁、宋,还有现在的安徽与河南等省的交界地带,比如陈、蔡、宋等地区。

安徽的历史也是兵炙战乱的历史。自吴楚纷争,迄三国、六朝、南唐、宋、元,两千多年以来,战争不息。因战争的原因和历代统治者的多次移民,这个地区的人口成分非常复杂。同时,由于历史的变迁,战乱频繁,人口复杂,形成了安徽音乐和民间舞蹈多样性的特点。根据古代书籍的记载,西周时期淮河两岸人民的音乐和舞蹈活动非常活跃,这在《诗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周公改编淮夷地区的舞蹈,称为“南”。后来,在秦汉时期,楚歌楚舞在安徽盛行。当霸王项羽被困,听了“楚歌”而感慨万千,项羽本人也在虞姬的陪伴下演唱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成为历史上的绝唱[1-2]。

(二)古代安徽音乐文化的代表

1.反映现实生活的安徽民歌。《史记》记载了关于淮南历王刘长的民歌。汉文帝六年,淮南历王谋反,文帝与历王系亲兄弟,不忍杀他,将其流放,历王在路上绝食而死,此歌就是针对这一历史现实有所发挥,也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内部矛盾。

汉乐府中的《孔雀飞东南》描述了建安时期反对封建伦理的焦仲卿及其妻子刘兰芝的故事。整个乐府中有350多个句子,是中国古代罕见的长篇叙事民歌。这首悲惨的民歌,情节动人,语言简洁,形象清晰,体现了他们赞美自己真挚的爱情和反叛的精神。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晚年生活在安徽江南,与安徽有着不解之缘。如《秋浦歌》,原诗共十七首,第十四首诗中反映了在冶炼作坊里,工匠们边唱民歌边劳动,让这首歌在寒冷的河面上回荡的情景;而《赠汪伦》则是一首反映江南人民曲调的诗,现在泾县境内,还保存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山崖石刻,石刻上有汪伦和乡亲们送别李白的《踏歌图》,该图以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诗句,表现了这一动人的情景[3]。

此外,明代著名作家兼剧作家冯梦龙非常重视民间文学,并记录了许多民歌。

2.安徽曲艺。安徽曲艺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汉末时期,建安年间,《孔雀东南飞》诞生于庐江。这是一首有350多个句子,1 700多个词的古代著名诗歌,是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内容描述了庐江小吏焦仲卿和他的妻子刘兰芝受到封建伦理的压迫,以至于两人死亡的悲剧故事,可被视为曲艺的形式。

在南北朝时期,梁昭明太子编著的《昭明选集》中有说唱的内容。北宋都城毗邻淮北,南宋临安临近皖南。这两个地方都有很多游乐场所,其中的表演包括民间艺术,如歌舞、说唱、杂耍、傀儡等各种艺术,还有展示各种传奇故事的杂剧。从全国各个地方聚集而来的人们,在城市和乡村进行表演,提供精彩的艺术演出,他们当时被称为“路伎人”。这些人的足迹遍布江淮两岸,是安徽的曲艺艺人。元代随着北曲的南下,安徽境内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演唱者,如“知音善歌者”,“杨景辉,凤阳人”。还有元杂居艺伶“赵编惜”、“驰名淮浙”的天锡秀、“得名淮浙间的”赵真真等等。

安徽曲艺音乐的形成大约在明清时期。根据明沈德符的说法,“嘉、乾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罗江怨》《哭皇天》《干荷叶》《粉红莲》《桐城歌》《银绞丝》”等众多的民间音乐。从淮河到长江以南,它演变成为了和词曲有很多不同之处,但却有独有的区域音乐气质。在当时那个年代,老人和年轻人都学习,每个人都喜欢听它,直到出版发行成册,最后才流传下来,成为了安徽曲艺音乐的一部分。

安徽的曲艺音乐从根本上被当地的历史、文化、语言和民俗等等改变着、进化着。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邻近省份甚至一些偏远省份或地区的影响。根据语言和地域划分,安徽的艺术音乐大致可分为三大颜色区域:淮北、江淮之间和皖南。同一地区的音乐,使用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音乐语言;不同的文艺音乐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演变过程。因此,由于三个不同的来源,区域的音乐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差异的[4]。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0/1113/409.html



上一篇:安徽皖北地区民歌的分布及特点研究
下一篇:安徽华谊化工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甲醇一期项目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