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以(4)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因时而进,解决高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因时而进”这一原则,不仅要求高校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安徽红色文化,还要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安徽

(二)因时而进,解决高校“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因时而进”这一原则,不仅要求高校要大力弘扬和传承安徽红色文化,还要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安徽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就需要精准把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共鸣点,联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实现安徽红色文化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是高校要将安徽红色文化纳入学校整体社会实践规划中,构建和完善以安徽红色文化弘扬与传播为主体的综合性社会实践平台,加强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依托社会实践是新时代高校开展安徽红色文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力手段之一。尤其高校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方面要有保障,确保与安徽红色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稳定持久有序地开展下去。

二是深入安徽红色文化中去,开展体验式红色实践活动。安徽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这些正是“天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资源。高校通过组织“重走红军小道”“品尝红军餐”“模拟‘三湾改编’”等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育活动,使得高校学生置身其中,受到安徽红色文化的无形熏陶。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组织以实地调查安徽红色文化史实为主的调研活动,开展安徽红色足迹寻访系列活动,走访安徽籍老革命家及其后代,参观革命旧址,体验革命征程。这些都有助于加深高校学生对于安徽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只有这种不局限于书本的红色实践活动,才能将安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植根到高校学生的内心深处,更能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益尝试。

三是打造安徽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高校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安徽地方区域优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新四军军部旧址、渡江战役纪念馆、金寨革命博物馆等安徽红色教育基地加强联系,展开合作。同时高校以“苏家埠战役”“皖南事变”“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红色历史事件为导入点,依托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共同打造安徽红色文化教育与传承创新协同平台。

(三)因势而新,解决高校“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因势而新”这一原则,不仅指的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还应立足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当代大学生将个人抱负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担负起历史使命,肩负起时代重担,做新时代的先行者。

因势而新,创新方式方法,注重资源整合,这就要求高校深度优化安徽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与传播路径,拓宽教育的受众面,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安徽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充分挖掘安徽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举办“新时代高校开展安徽红色文化教育”专题研讨会,单列与之相关的研究课题,推动教师将安徽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通过开展安徽红色文化调研活动,借助现代化媒体介质,如视频、音频、图片等,对安徽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二次创作。这使得学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安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价值所在。此外,高校的安徽红色文化教育要从“灌输式”向“实践式”进行转变调整,开发相应的实践类课程,以传承和弘扬安徽红色文化为契机,多层次、多场景地将课堂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因势而新,创新方式方法,注重资源整合,这就要求高校的安徽红色文化教育不仅要巩固传统媒体,还要进军全媒体的阵地。传统媒体是目前高校开展安徽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显示屏、公告栏等,高校应加固自身在传统媒体中的主导地位,贴近大学生个性需求和实际生活,提高大学生对安徽红色文化的认同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也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10]。因而,高校应主动出击,要抢占网络新媒体的主动权,尽快掌握和应用网络新媒体简单便捷、反应迅速、内容丰富、交互虚拟、时空分离等特性和优势,推动安徽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一方面,高校在校园网专门开辟安徽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媒体平台上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安徽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深刻内涵传递给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高校还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等新型媒介载体,制作以安徽红色文化中的历史故事、文化遗迹、诗歌书信等为主要内容的不同主题的在线课程。

文章来源:《安徽农学通报》 网址: http://www.ahnxtbzz.cn/qikandaodu/2021/0121/463.html



上一篇:安徽省淮河流域大气环境变化趋势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我的驻村故事”征文获奖名单揭晓

安徽农学通报投稿 | 安徽农学通报编辑部| 安徽农学通报版面费 | 安徽农学通报论文发表 | 安徽农学通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安徽农学通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